库布其沙漠“长”出红酒产业

  沙漠与红酒,看似毫不相干,却能够交融共生。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广袤土地上,库布其沙漠如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盘踞。曾经黄沙肆虐、生态脆弱的荒芜之地,经过持续治理,已经绿进黄退。如今,一抹“红酒红”又为这里增添了新的生机。

  红酒产业在库布其沙漠扎根

  “我更喜欢3号,你呢?”放下高脚杯,法国酿酒师帕特里克望向天戈酒庄首席酿酒师张海军。

  “我也是,3号口感更均衡。”

  两人相视一笑,在各自的品酒表格里勾勾画画。

  2024年11月末的一个下午,帕特里克和张海军品了30多杯红酒样本,为即将在春节上市的限量版红酒产品打磨最佳方案。

  夜幕四合,欧式造型的天戈酒庄矗立在达拉特旗恩格贝镇西河湾村的茫茫沙海。66岁的帕特里克和几个村民走向食堂,“我干这行35年了,去过很多国家,在沙漠里酿造红酒还是第一次”。

  红酒“三分酿、七分种”。能不能种出好葡萄,关键在产地。西河湾村所属的达拉特旗,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南岸,位于北纬40度农畜产品生产的“黄金带”上,境内平原、沙漠、丘陵、湿地交汇,冷凉干燥、昼夜温差大。“特别有利于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风味物质的积累,这是这里独具的地理优势。”张海军在红酒酿造业历练多年,2019年,他受邀从宁夏来到西河湾村,成为天戈酒庄首席酿酒师。

  没有工业化基础、没有原材料、没有技术、没有熟练工人,更没有销售渠道……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,现在已经建成了近1000亩现代化高标准葡萄种植示范园,并储备了5000亩葡萄种植土地,种植了包括黑皮诺、马瑟兰、霞多丽等多个国际知名的葡萄品种。

  在宁夏大学相关专家的全流程指导下,酒庄实现了科学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。2024年9月22日,天戈酒庄正式投产。“这标志着这里多了一份独特的印记。”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副院长徐伟荣在投产仪式上说。“这里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,为葡萄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优势。”法国酿酒师布鲁诺说。

  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,天戈酒庄已完成一期投资2.3亿元,设计产能达到1000吨葡萄酒和200吨白兰地,可灌装130万瓶葡萄酒和40万瓶白兰地XO。首批系列产品将于2025年正式上市,待2028年实现满负荷生产后,预计实现近5亿元的销售额,利税1亿元。

  从第一株葡萄到第一瓶酒,张海军见证了这座酒庄的发展。他直言,对于红酒业,库布其就像一张白纸,“在沙漠里酿红酒,是个浪漫且艰辛的挑战”。

  沙漠与红酒的邂逅

  酒窖里,56个大型发酵罐和上百只橡木桶,装满了葡萄汁或不同年份的酒液。车间内,工人们有的忙着监测发酵温度,有的调整葡萄汁的糖分与酸度。经过酿酒师的精心调制,一款黑皮诺干红和一款维欧尼干白脱颖而出,将在春节做小范围市场测试。

  从一个念头萌芽到最终落成一片占地5千亩的庄园,天戈酒庄冲破了一片质疑声,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。

  站在葡萄园里,恩格贝镇西河湾村村民赵建平感慨万千:“没想到我们这片黄沙地,长出了‘金葡萄’。”赵建平是天戈酒庄的一名员工,负责葡萄园的管理工作。他见证了西河湾村这块土地从一片荒滩到如今绿意盎然、葡萄满枝的蜕变。

  “中国已经有不少红酒品牌,但是酿造具有沙漠‘风味’的红酒却是罕见的。这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。”帕特里克说。在西河湾村的几个月里,他常常走进沙漠,学习和认识里面的一切。他和村民一起吃饭,吃沙葱、沙盖等野菜。他相信这片天地蕴藏着一种独特的气息,“我要为我们的红酒找到‘沙漠’的味道”。

  在天戈酒庄董事长王尚山看来,红酒产业是一个前景无限的未来产业,是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“绿色王国”。

  唱响生态富民歌

  西河湾村63岁的村民老王此前没喝过红酒。现在,红酒及其背后的产业,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2019年起,村头出现了一片葡萄林和葡萄大棚,后来又建起一座“大酒庄”。他便养成了个习惯:饭后溜达过去,看看“那一片儿”的热闹,“看看人家今天又弄点儿甚营生”。

  种葡萄、种防护林、修路、搞基建……6年里,村民们眼见着一座葡萄酒庄园在村头一点点成形。现在,不少村民在农闲时为酒庄干活,老王就是其中一员。家里的20亩地,老王和家人操持起来有些吃力了,但是在酒庄里干些零活,能为他带来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。

  在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上,天戈酒庄不仅是一个酿造葡萄酒的地方,更是一个关于梦想、坚持与绿色变革的故事。老王的生活轨迹因酒庄的建立而悄然改变。从前,他脚下的土地,是年复一年与风沙抗争的战场;如今,这片土地上葡萄藤蔓缠绕,绿意盎然,成了他心中希望的音符。

  隆冬时节,酒庄的葡萄藤已经埋进土里。每当夕阳西下,结束了一天的劳作,赵建平总爱漫步到葡萄园。那些来年开春又要重新挖出来的条条蔓蔓,孕育着他对未来的期许,那是有关收获的喜悦,也是生态改善、生活富裕的直接见证。

  6年来,酒庄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种植了20余万株防护林;建设了上万平方米的防风网,以及千亩葡萄园……“沙漠变绿洲。”赵建平说,不仅村子变美了,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了,收入也大幅提升。

  酒庄采取“基地+农户”的合作发展模式,吸纳周边四五个村的村民在生产线和种植园就业。“忙时一天三百元,不太忙的时候也能挣到二百大几。”赵建平说,这不仅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,更让他们学会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。

  自2019年以来,酒庄累计为农牧民支付劳务费用达1200余万元。酒庄投产后,可带动当地农牧民每户增收约5万元。此外,酒庄还计划通过文旅项目的建设,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,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。达拉特旗恩格贝镇党委书记王海军表示,红酒产业为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和产业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引领。        (本报记者刘懿德)

上一篇

上门厨师受欢迎、半成品年菜销售热……透过小年夜饭桌看消费

下一篇

全国新季秋粮收购达2.5亿吨